中新網1月19日電 美國出兵伊拉克已經是箭在弦上,回顧美國歷年來出兵海外的原因,絕大多數都具有現實主義的色彩,旨在維護其國家安全與利益。不過,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美國這樣頻繁無節(jié)制的使用武力,足以證明美國越來越迷信把軍事力量作為推行其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
中央社今天播發(fā)特稿“美國越來越迷信使用武力”。文章說,無論是冷戰(zhàn)期間或冷戰(zhàn)后,美國一直對外頻繁使用武力:Ellen Collier在一篇論文中指出,一七九八年至一九九三年期間,美國對外使用武力以解決沖突的案例高達二百三十四次;另外根據美國官方統計資料,冷戰(zhàn)期間美國對外較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約有一百二十五次,平均每年二點八次;九十年代以來,美國平均每年對外用兵超過五次。
自一九九0年迄今,美國以執(zhí)行聯合國決議、維持和平、實施人道主義援助、反對侵略以及保護美國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等各種借口,先后對外出兵達四十多次,其中對他國進行強力軍事干預就有十次。
Richard Haass在“新干涉主義”論文中表示,美國這樣頻繁無節(jié)制的使用武力來解決國際沖突,只能證明美國越來越迷信武力,越來越把軍事力量作為推行其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
他指出,美國歷史上共有四次較大的戰(zhàn)略性擴張:第一次以“門羅主義”為標志;第二次以“門戶開放政策”為標志;第三次以“杜魯門主義”為標志;第四次,也就是冷戰(zhàn)結束后的今天,則是以“新干涉主義”為標志。
一八二三年十二月美國總統門羅主張,任何歐洲列強國家都不得干涉美洲事務,否則就是對美國不友好的行為。“門羅主義”提出后,美國全力在西半球發(fā)展,擴張為一個橫跨北美大陸的國家,并把整個中南美洲變成為美國的“后院”。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美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由西半球走向東半球,由美洲走向亞洲,由大西洋走向太平洋;到二十世紀初,美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一九一四年,美國國民所得已位居世界第一,超過排在其后的英、法、日、德、意五國的總和。
一九四七年三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宣稱,美國有領導自由世界與援助某些國家復興的使命,并與“馬歇爾計劃”共同構成美國對外推行擴張政策的基礎,透過控制德國與駐軍西歐,控制了歐洲橋頭堡;透過控制日本與韓國,在亞洲大陸的外緣島嶼取得了立足點;不過由于美國在越戰(zhàn)中失敗,使得其控制中南半島的企圖不能實現。
Richard Haass指出,后冷戰(zhàn)時期,由于蘇聯解體,美國成為世界唯一超級強權,美國開始以霸權主義姿態(tài)要求重新安排世界秩序,其中“新干涉主義”居于主要地位:美國認為,自己現在處于歷史上最安全的時期、經濟最繁榮的時期、國內問題解決得最好的時期,美國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國家、擁有最廣泛的軍事聯盟體系;現在根本不存在什么多極世界,而是美國具有絕對優(yōu)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