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與基金業(yè)績雖然不能簡單地畫等號,但基金經理的更換會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卻是不爭事實。在基金經理奔私大潮下,基金公司開始反思以前的“明星經理”營銷策略。然而,局面已非基金公司單方面可以控制。第三方評價機構、投資者、媒體,甚至基金經理個人,都有打造“明星”的沖動。
在基金業(yè)發(fā)展早期,打造明星經理是大多數(shù)基金公司塑造品牌的必選策略,在這種營銷思路下,王亞偉、王衛(wèi)東、陸文俊等一大批業(yè)績優(yōu)秀的基金經理被公司打造成明星重點宣傳,而且的確為公司的規(guī)模擴大帶來顯著效果。
但是,隨著私募基金行業(yè)開始爭搶理財市場份額,“公轉私”成為“流行”,基金公司開始逐漸意識到,費心費力打造的明星經理一旦出走,公司的品牌競爭力會大大下降,前期的努力也就轉眼成空。于是,基金公司開始有意淡化“明星”,宣傳重點轉向整個公司的投研團隊,南方、大成、上投摩根等大型基金公司已經率先改革。
但這可能只是基金公司的一廂情愿,局勢并沒有向基金公司所期盼的方向發(fā)展,而且已非基金公司單方面可以控制。第三方評價機構、投資者、媒體,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明星,甚至連基金經理自己,也有打造“明星”的沖動。
普通投資者對“明星經理”的定義很簡單,就是業(yè)績好。任何一位短期業(yè)績突出的基金經理都會引來包括媒體在內的無數(shù)人關注。即便基金公司不主動多作宣傳,單靠投資者自發(fā)地在網絡進行傳播,明星經理的光芒也會同樣耀眼。
此外,在監(jiān)管層規(guī)范基金評價之后,合格的第三方研究機構開始擴大對基金行業(yè)的評價面,尤其是針對基金經理個人投資業(yè)績的評價逐漸增多。例如,海通證券每月都會推出一份基金經理業(yè)績排行榜,評價對象直指基金經理個人而非單只基金,評價期限更包含了三個月、六個月、一年、二年和三年等。這份定期公布的榜單成為投資者投資基金的參考之一,無疑給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個人都增加了很大壓力。
如果說基金公司、第三方評價機構、媒體和普通投資者考慮的是“誰應該當明星”,那基金經理考慮的就是“誰愿意當明星”。事實上,撇開公司利益、外界輿論不談,對基金經理個人而言,成為明星也有好處。
“要主動地多宣傳自己,以后想做私募就更容易一些!币晃换鸾浝韺τ浾咛寡浴K踔琳J為,他能順利地從研究員提升為基金經理,與其在任研究員期間的媒體曝光度有很大關系!把芯繂T的考核機制不完善,增加曝光度是讓領導了解自己工作成果的便捷途徑!彼硎。
一位在基金公司負責媒體宣傳工作的人士也向記者表示,公司有個別比較高調的基金經理很想宣傳自己,除了對公司宣傳需要有求必應以外,甚至還會越過媒體宣傳人員,直接要求熟悉的媒體記者幫忙宣傳業(yè)績。
顯然,愈演愈烈的奔私潮已經令公募基金經理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微妙變化。公司利益與基金經理個人利益的不一致,可能是基金公司品牌宣傳繞不過去的坎。(王艷偉)
參與互動(0) | 【編輯:郭嘉】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