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全球股市下跌緣于通縮的確認——中新網

精品国产AⅤ一二三四区,欧美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在线a亚洲v天堂网,色婷婷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證券頻道

          時評:全球股市下跌緣于通縮的確認

          2010年07月01日 08:54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中國股市前天的大跌,被認為引領了昨天全球股市的下跌。這不禁讓人遙想起2007年2月27日中國股市大跌并領跌全球股市。其實2007年當時全球股市大跌的真正原因是次貸危機的開始。而此次全球股市大跌的真正原因,也不是中國,而是全球市場確認了未來的通縮環(huán)境。

            美國國債市場的變化,已經清晰昭示了通縮和經濟探底的現實。

            以美國2年期國債收益率降至歷史新低、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破3%、30年長期國債收益率跌破4%為代表,資本對經濟探底的擔憂放大到了相當程度。而國債收益率如此之低,也否定了市場廣泛的通脹預期,越來越多的分析指向了“不可避免的通貨緊縮”。經濟探底和通縮的結合,即是比衰退更為嚴重的蕭條。

            目前這一判斷的理由已經極其充分。在歐洲,已經斷無可能在財政緊縮的大環(huán)境里取得復蘇;在美國,雖然政府試圖繼續(xù)維持擴張,但地方州政府已經處于財政緊縮狀態(tài)。

            諾獎得主克魯格曼先生也在新近的文章中直言,“世界各國政府均表現出對通貨膨脹的過度擔憂,而事實上真正的威脅卻來自通貨緊縮”,他認為美國和歐洲似乎都正在走向日本式的通貨緊縮困境。

            與美國國債市場的熱度相對應的是,中國、美國、歐洲的股市都大幅下跌,原油和金屬期貨也出現普跌。

            如此低的美國國債收益率,實際上昭示了資產價格將進一步下跌的前景。目前標普500指數已經跌破1050點,但如果以美國國債10年期利率掉到3%以下測算,標普500指數實際上需要下跌到750點。

            前美林經濟學家戴維·羅森伯格(David Rosenberg)前天分析說,當前國債收益率的下跌,向市場發(fā)出了一個重要信號,即GDP增長將出現減速,未來一年企業(yè)盈利也將不是市場預期的反轉,如果標普500指數跌破1050點,很有可能會跌到880點,而且可能相當迅速。

            對于中國經濟來說,筆者認為最遲在今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就將迎來向下的拐點。雖然2008年底的4萬億元計劃中,還有政府項目可以推進,但由于地方政府債務的清理以及銀行業(yè)對信貸的約束,整體的政策刺激也將難以為繼。中國經濟的增長將比預期要低。

            在中國經濟增長低預期的背景下,發(fā)達經濟體的外部通縮環(huán)境,會通過資本外流向中國傳導。5月份開始的外匯占款增長大幅下降,以及到6月份仍在持續(xù)的資本流出速度增長,將會推動這一現實的發(fā)展,尤其是在美元升值背景之下。

            可能會有一個疑問,就是黃金價格的相對堅挺。一般認為,黃金價格高企是對沖通脹風險,而目前美國國債收益率普跌,以及美元指數高企,清晰展現了通縮前景。這是一個危機前慣常邏輯完全不能解釋的金融現象。比如在上世紀80年代黃金大幅上漲的時候,當時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高達10.8%,而目前則低于3%。

            黃金價格高企,一個時下非常流行的詞語叫做“避險”。但問題恰恰在于,如果經濟前景是通縮不是通脹,投資者買入黃金是避什么險呢?

            答案指向三種可能:一是,要么黃金價格虛高,甚至是泡沫,會很快像慣常邏輯一樣大幅下跌;二是,此次通縮與以往不同,可能會因為主權債務貨幣化等問題出現快速的通脹逆轉;三是,另有系統性風險需要規(guī)避,比如有些聲音提及的信用貨幣體系性風險等。

            最后,讓我們再次聽一聽索羅斯先生2009年10月在布達佩斯中歐大學的系列演講中所說:“我很遺憾地告訴大家,復蘇的勢頭可能會停止,甚至隨之出現‘再次衰退’,我不能確定的是這將發(fā)生在2010年還是2011年。復蘇的時間越長,就會有更多的人相信復蘇;但據我判斷,這種主流情緒與實際情況相去甚遠。人的感知往往落后于現實!(徐以升)

          參與互動(0)
          【編輯:梁麗霞】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