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熱風:三千年黎錦奇葩今日依舊絢爛開——中新網

精品国产AⅤ一二三四区,欧美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在线a亚洲v天堂网,色婷婷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社會新聞
            天涯熱風:三千年黎錦奇葩今日依舊絢爛開
          2010年06月14日 01:4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中新社?6月13日電 題:天涯熱風:三千年黎錦奇葩今日依舊絢爛開

            作者 付美斌

            正在海南省博物館舉行的“海南省第二屆黎族織錦大賽”上,龍鳳、花草、人物……一幅幅精美圖案的黎錦,栩栩如生誕生在海南省61名黎族女子巧手中,她們展示的是有3000年歷史的黎錦紡、染、織、繡技藝。這種技藝,2006年被列為中國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0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黎錦是中國紡織藝術的一朵奇葩,遠在春秋時期就負有盛名,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它制作精巧,色彩鮮艷,富有夸張和浪漫色彩。被收藏界譽為最有收藏價值的海南旅游工藝品之一。

            國家非遺項目黎錦編織技藝傳承人劉香蘭女士告訴記者,黎錦以織繡、織染、織花為主,其染料主要采用山區(qū)野生或家種植物作原料,這些染料色彩鮮艷,不易褪色。黎錦的圖案各式各樣,花紋精美。海南各地黎族人民根據自己的喜好,創(chuàng)造了多種織、染、繡技術。

            代表五個方言區(qū)的黎錦傳承人參加了織錦大賽,其中年紀最大的79多歲,年齡最小者僅14歲。年紀最小的黎家阿妹陳茹思一臉稚氣織起黎錦來卻頗為熟練。她12歲開始學習織錦,得到母親和村里老人教導,“其實這個學起來一點也不難,只是坐著織錦時有會腰酸背累的感覺。”

            今年54歲的黎族婦女符慶香,指著掛在墻壁上的“龍被”說,“這是我花一年的時間,織出的兩張龍被。”符慶香告訴記者,現在有企業(yè)委托她們村的婦女在家織黎錦,每月的收入在1200元人民幣左右。

            “海南省第二屆黎錦大賽”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fā)展”的方針,展示黎族民間優(yōu)秀傳統(tǒng)工藝,促進黎族紡織技藝的交流。據介紹,隨著機織布的普及,古老的黎族織錦技術日漸沒落后繼乏人。海南傳世黎錦工藝研究所近年來致力于黎錦技藝的研究發(fā)掘和市場推廣,研究所在海南黎族聚居的瓊中、東方、五指山等市縣尋找到具有織錦技術的黎族婦女450多人,組織她們用傳統(tǒng)的織錦技術手工織造黎錦,由研究所負責收購和推廣銷售,既為黎族婦女們提供了增加經濟收入的渠道,又使古老的黎族織錦技術得以流傳并走向市場。

            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鄧景華表示,今次前來參賽的選手和作品基本能代表海南省目前黎錦的最高水平。通過比賽發(fā)現選手們將現代元素越來越多的滲透到了作品之中,比如工業(yè)染織的棉線被越來越廣泛的運用到編織當中,這可能會令黎錦的色彩和圖案更為鮮亮美麗,但多少會少了一些黎錦文化原汁原味的純粹。

            鄧景華說,生產性保護是目前對于黎錦的初步搶救辦法,但一定要保留腰織機的手工操作、保留正確的民族文化符號和圖案,而要想令這項獨特的民間藝術得以傳承和發(fā)揚光大,就一定需要建立傳承機制,鼓勵通過代表性的傳承人進行傳習工作。(完)

          參與互動(0)
          【編輯:巫峰】
            ----- 社會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