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讓學華文變得快樂(2)——中新網

精品国产AⅤ一二三四区,欧美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在线a亚洲v天堂网,色婷婷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
            因材施教,讓學華文變得快樂(2)
          2009年11月24日 14:0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警惕快樂學習的誤區(qū)

            以前我們都知道,學習需要的是勤奮和刻苦。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當一個人通過學習,增長了學識、取得了成就、并且有更美好的未來時,學習的結果就是快樂的。這正是西方諺語所講的“no pain no gain”——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如今,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理念,“快樂學習”已得到老師和家長們的廣泛認同。尤其對于華文學習,由于曾給很多人帶來“痛苦”,所以要求“快樂”的呼聲早已是此起彼伏了。

            我很贊同“快樂學習”的理念,它要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不僅追求學習結果的快樂,也要追求學習過程的快樂。“快樂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就是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自主和快樂的學習,從而改善學習效率,更好的完成學習目標。

            不過,對于“快樂學習”也有人會進入誤區(qū),那就是過于追求“快樂”的形式,而忘記了學習的本質和目的。于是“快樂學習”就會演變成,為了“快樂”而“快樂”,甚至不惜大幅降低學習要求來換取“快樂”。在“快樂”不斷提升的同時,隨之而來的是學習成績的滑坡。這樣一來,“快樂學習”就會變成一種娛樂或消遣,有違其學習的初衷了。

            什么是Cool?什么是Fun?

            而為了進一步追求“快樂”,劉學敏在《華語,Fun!》中提出,華文老師不應該灌輸來自中國的傳統(tǒng)價值觀,否則是“叫華文太沉重”,令華文不夠“cool”,不夠“fun”了。

            但我認為,語文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這也是本地會出現由“雙語文課程”到“雙文化課程”轉變的原因。任何好的作品,哪怕是給幼兒閱讀的童話或寓言,都會積極宣導正確的價值觀,不管那是西方的還是東方的。對于孩子,語文學習同時伴隨價值觀的學習,歷來如此,也應該如此。這正是教育的責任。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國家。華族傳統(tǒng)文化雖然來自中國,但它也是新加坡文化當然的組成部分。向華族學生灌輸華族傳統(tǒng)價值觀,我認為是華文老師應盡的職責,而不是什么可有可無的“附加任務”。

            我贊同劉先生提出的,語文能力的提高更多的來自于課外閱讀,而鼓勵閱讀的最佳方式是讓閱讀帶來樂趣。但顯然,不同人對“樂趣”的體驗和定義是不同的。就如什么是Cool?什么是Fun?也同樣涵蓋了個人的價值取向或好惡。

            如果有學生認為流行歌曲或武俠小說更能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老師自然沒有必要去反對。同樣的,如果學生喜歡閱讀古典名著或唐詩宋詞,也不必覺得驚訝。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并非因為是道德文章,恰恰是因為有更多人從中得到過閱讀的樂趣,所以才值得被推薦。

            事實上,如果摒棄成人既有的價值取向,對天真的孩子來說,我相信更多的會認為穿古裝、讀古文很Cool;學毛筆、吟唐詩很Fun。這樣的例子其實已經很多了,甚至連老外的孩子也如此啊。

            可見,學習華文的快樂,不在于一味降低華文水準,更不在于剔除華族價值觀。快樂的真正源泉在于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孩子的具體情況給與靈活、恰當的引導和教育。在力圖吸引說英語家庭的學生對華文感興趣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我們還有40%說華語的家庭。

            李光耀說,要培養(yǎng)孩子學習華文的興趣,父母在家中就應該多跟孩子多說華語。如果能增加或至少維持新加坡說華語家庭的比例,我想,對于維持新加坡華文教育的水準會非常有幫助。對此,政府的教育政策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華文的重要性不應該只停留在領導人的呼吁中。(李葉明,作者從事教育與科技工作)

            ----- 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