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4月30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30日發(fā)表署名文章認為,對于中日兩國來說,不忘歷史、正視歷史的目的不是牢記仇恨、堅持仇視,而是追求和平、謀求發(fā)展。因此,當對方有了善意的行動后,應該大大方方地傳遞給對方感恩圖報的訊號,把內心恩有重報的心理凝聚成一種具體的行動,把過去遮遮掩掩的模糊心態(tài)轉變?yōu)橐环N實實在在的致謝表達。這樣,中日友好睦鄰的關系也就會得到進一步的加深。
文章摘錄如下:
櫻花盛開的四月,擁有460名中國留學生的名古屋大學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中國駐名古屋總領事李天然。引人關注的是,李天然總領事在對該校新任校長濱口道成教授履新表示祝賀,期冀“名大”進一步加強同中國相關教育科研機構合作的同時,更以一名中國駐日外交官的身份正式向名古屋大學全力救助身患重癥的中國留日博士生一事直抒謝意,對日方積極的醫(yī)療援助坦誠表示感謝。
這個看似微乎其微的外交細節(jié)背后,凸顯出中國在處理中日關系問題的時候,對應謝之事都開誠布公地表達謝意,體現(xiàn)出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所具有的知恩必報、睦鄰友好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去年“5•12”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包括日本在內的眾多國家和地區(qū)的人民迅速伸出援助之手。日本作為第一個致電慰問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國家,日本救援隊作為抵達四川災區(qū)的第一支國際救援隊,給受災的近鄰解囊相助令人動容。
作為對于日本此番義舉的回贈“禮物”,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2008年在日本北海道舉行的八國集團(G8)峰會期間,把首次外事會見活動給了救援汶川震災的日本國際救援隊和醫(yī)療隊,并對他們的崇高人道主義精神和敬業(yè)精神給予高度評價,發(fā)揚光大了中華民族知恩必報的悠久傳統(tǒng)。
歷史也有這樣的記載,作為日本對華援助的重要載體,從1979年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宣布對華援助開始,日本利用政府開發(fā)援助(ODA)在中國的能源開發(fā)、交通運輸建設、農業(yè)項目、環(huán)保合作與人才培養(yǎng)等眾多方面給予資金與技術的大力支持。從京秦鐵路電氣化改造、北京首都機場擴建到上海浦東機場、武漢長江第二大橋,ODA受援項目遍布中國幾乎所有的省份。
但是,日本在中國改革開放年間的這種援助行為,曾因一些歷史因素、民族情緒、特別是一些日本政治家的行為而被曲解,以致在中國援助規(guī)模宏大,得到謝聲甚小。為此,日本一些人耿耿于懷,念茲在茲,不知多少次埋怨中國不知答謝,也直接影響了后續(xù)的援助行為。
其實,盡管現(xiàn)實是歷史的延續(xù),但現(xiàn)實畢竟是變化中的歷史,而變化中的歷史應該是與時俱進的。不忘歷史,正視歷史的目的不是牢記仇恨、堅持仇視,而是追求和平、謀求發(fā)展。因此,當對方有了善意的行動后,應該大大方方地傳遞給對方感恩圖報的訊號,把內心恩有重報的心理凝聚成一種具體的行動,把過去遮遮掩掩的模糊心態(tài)轉變?yōu)橐环N實實在在的致謝表達。這樣,中日友好睦鄰的關系也就會得到進一步的加深。(胡瑋)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