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日報:臺灣不可低估出口成長重要性——中新網

精品国产AⅤ一二三四区,欧美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在线a亚洲v天堂网,色婷婷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華文報摘

          臺灣經濟日報:臺灣不可低估出口成長重要性

          2010年09月08日 16: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中新網9月8日電 臺灣《經濟日報》8日刊出社論說,最近臺灣有部分人士和官員認為,臺灣經濟成長太過依賴出口,甚至只依賴出口,主張要改為發(fā)展內需。這種主張看似言之成理,實際卻低估了出口成長的重要性,進而可能會誤導政策方向,必須特別提醒。

            文章摘編如下:

            最近有部分人士和官員認為,臺灣的經濟成長太過依賴出口,甚至只依賴出口,主張要改為發(fā)展內需,甚至認為現在投資意愿回升了,新臺幣升值的時機成熟,以抑制出口成長而擴大內需。這種主張看似言之成理,實際上卻是低估了出口成長的重要性,進而可能會誤導政策方向,必須特別提醒。

            擴大內需確是值得努力的方向,但并不是只要擴大內需,就可以忽略出口的成長;而且,經濟發(fā)展的規(guī)劃一定要用較具體的數字去評估其可行性。為此,我們借用“經建會”劉憶如“主委”最近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提出的一套數量化成長目標,討論其可行性和出口的重要性。

            劉“主委”認為臺灣現在的經濟成長太依賴出口,希望未來內需能有更大的貢獻。她說,占GDP93%的內需,每年如果成長5%,就能貢獻經濟成長率4%,如果凈出口(出口減進口)維持3%的貢獻度,加起來臺灣就有7%的經濟成長率。但這項不想太依賴出口的策略,反而需要更高的出口成長,而且不容易辦到。

            我們可用簡化的數字來證明。假如把GDP總額當成100單位,其中93為投資和消費等內需,7單位為凈出口,則劉“主委”的主張即是,只要合乎內需增加4單位,凈出口增加3單位,GDP就可增加7單位,進而達到7%的經濟成長率,以此促進經濟成長好像不太困難。但若把內需和出口都要使用許多進口品這個事實考慮進來,凈出口要增加3單位就有點困難了。假設增加的4單位內需,有2單位使用進口,則若出口不變,凈出口將由7單位減為5單位。依此,要達到凈出口比原來增加3單位,也就是達到10單位的目標,出口的增加必須能使凈出口增加5單位。

            由于出口也要使用進口原料,因而不是出口增加1單位,就可使凈出口增加1單位。目前臺灣制造業(yè)出口平均附加價值率僅約20%,出口品使用的進口原料甚多。假設每單位出口需用0.6單位的進口品,則出口增加1單位只能使凈出口增加0.4單位。所以,前述出口增加須使凈出口增加5單位的要求,意謂出口須增加12.5單位(5/0.4)。依去年出口占GDP比率62.55%、約相當本例中62.55單位計算,出口須增加20%(12.5/62.55)才能達到劉“主委”期待的凈出口增加目標,而臺灣過去十年實質平均出口成長率僅8.8%(未計去年出口大減的特殊狀況)。換言之,劉“主委”這項重視內需而不想太依賴出口的主張,實際上是要求遠比過去更高,而且有相當難度的出口成長率。

            這樣的成長方式即使可以一時達到,也無法持久,因為只占GDP7%的凈出口,若每年要貢獻3%的經濟成長率,則不只凈出口的成長率要遠高于經濟成長率,其占GDP比率也將快速上升,而這不是國際社會所能容許的。而且,今年即使出口高速成長,目前官方認定今年經濟成長由出超和投資雙引擎帶動的說法也有問題,因為今年內需升溫而使進口擴張,“主計處”預測的今年出超反而將比去年減少1638億元新臺幣,實際上并非成長的因素。

            這個例子顯示,經濟成長的目標和策略不可以隨便訂定,出口的重要性也不可低估。實際上,內需的成長也多要靠出口的成長,例如很多重大投資案的目的就是為了因應海外市場的擴張需要。

            臺灣地區(qū)民間消費占GDP的比率已高于日、德、韓、新加坡等,若人民所得不能因出口等因素先增加,則一味強調提振消費,將使儲蓄率降低,也不利于因應未來的成長。由此看來,政府應更用心了解資料和基本經濟關系,并仔細檢討發(fā)展政策,不要隨便采取忽視甚至有害出口的政策。

          參與互動(0)
          【編輯:官志雄】
            ----- 海外華文報摘精選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