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協(xié)調京冀蒙成立京藏高速疏堵指揮部——中新網

精品国产AⅤ一二三四区,欧美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在线a亚洲v天堂网,色婷婷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國內新聞

          公安部協(xié)調京冀蒙成立京藏高速疏堵指揮部

          2010年09月05日 06:58 來源:新京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公安部指揮疏堵京藏高速

            公安部交管局協(xié)調京冀內蒙古成立疏堵指揮部;目前擁堵情況已有所緩解

            昨天,來自公安部的消息稱,針對京藏高速公路擁堵問題,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協(xié)調北京、河北、內蒙古三省(區(qū)、市)交通管理部門,成立了京藏高速公路疏堵保暢指揮部,以加強省際間的聯(lián)動。

            三省份協(xié)調小組成立

            來自公安部的消息稱,針對京藏高速公路擁堵問題,北京、河北、內蒙古等地公安機關,加強省際聯(lián)動,建立了應急處置勤務協(xié)作機制,成立三級疏堵保暢工作協(xié)調小組。

            這個協(xié)調小組將采取遠端控制、多點分流措施,疏導滯留車輛,及時發(fā)布京藏高速公路通行狀況,提示駕駛人合理選擇繞行路線,減輕交通壓力。

            公安部還表示,公安機關與路政、醫(yī)療等部門建立交通事故和故障車輛應急處置機制,配合民政部門開展救助,為滯留人員提供應急的飲食、醫(yī)療服務。

            專家認為省際協(xié)調不暢

            此前,交通部規(guī)劃研究院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認為,京冀內蒙古三地,對京藏高速公路屬地段的交通管理,缺乏統(tǒng)一機制,各自為政,導致管理混亂。作為高速公路交通的實際管理者,高速公路交警與掌握高速公路原始信息的交通系統(tǒng)缺乏互動機制。

            實際上,相關省份曾出臺了一些疏堵措施。到目前為止,這些措施并沒有收到預想的效果。

            比如,7月15日起,內蒙古對京藏高速公路內蒙古段實施單雙號管制,在京藏高速公路白彥花到蒙冀界,5軸(含)以上貨車實行單號單日、雙號雙日駛入,對不符合通行條件的貨車分流至110國道。

            張家口公安局在6月份曾發(fā)布通告,對張家口地區(qū)非進京大貨車,特別是運煤車,一律繞行國省道,嚴禁通行京張、丹拉、宣大和張石高速公路。

            北京市交通委也曾要求,每晚10時至次日4時,在昌平西關環(huán)島分流貨車,全部經京藏高速出境,在此時段,國道110舊線雙行改為進京單行,增加一條進京車道。同時,為確保八達嶺車輛通行,每日6時至15時,京藏高速出京方向禁止大貨車通行,貨車經由110舊線出京。

            京藏高速承擔太多貨運壓力

            公安部發(fā)布的消息稱,近期發(fā)生的擁堵,主要集中在河北、內蒙古段,以及連接京藏高速公路和北京六環(huán)路的110國道。消息顯示,擁堵開始至少早于8月份。

            消息分析稱,聯(lián)通內蒙古至天津新港等的外運陸路通道,僅有一條京藏高速公路,形成運輸瓶頸,致使道路通行能力降低。

            上述交通部規(guī)劃研究院專家也認為,最重要的是作為京西北交通主干道,京藏高速承擔了太多的貨運壓力。

            公安部交管局特別肯定了三省(區(qū)、市)交警緩解擁堵付出的努力,稱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夜以繼日,堅守崗位,始終戰(zhàn)斗在第一線”。

            連日來,公安交管部門采取多項措施疏導,目前擁堵情況有所緩解。 (記者郭少峰)

          參與互動(0)
          【編輯:吉翔】
            ----- 國內新聞精選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