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稱崔世安為南宋名臣后代 先人曾創(chuàng)菊坡學派——中新網

精品国产AⅤ一二三四区,欧美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在线a亚洲v天堂网,色婷婷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港澳新聞
            媒體稱崔世安為南宋名臣后代 先人曾創(chuàng)菊坡學派
          2009年07月28日 08:54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崔與之曾居廣州,現存“崔府街”。圖片來源:澳門日報

              七月二十七日下午,來自港澳及珠三角等地的崔氏宗親代表近千人,齊聚崔世安的家鄉(xiāng)——廣東新會崔嘉亨村,慶祝旅澳鄉(xiāng)親崔世安當選新一屆澳門特首。當天崔嘉亨村一片歡騰,村民敲鑼打鼓,舞獅助興,原計劃席開六十卻要增至八十多桌宴。 中新社發(fā) 陳浩光 攝

          版權聲明:凡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中新網7月28日電 據《澳門日報》報道,“南宋拜名相承先啟后,澳門膺特首繼往開來”,這首南海沙頭崔氏宗親送給新會崔嘉亨村,祝賀崔世安當選的對聯,道盡新會崔氏一族的輝煌。根據族譜顯示,澳門候任特首崔世安所屬的新會崔氏,為南宋名臣、著名學者崔與之的后代。

            崔與之后人在新會

            由于族譜被毀,新會崔氏一直沒有找到自己的根源。昨天廣東各地的崔氏宗親齊聚一堂,慶祝崔世安當選澳門候任特首,同宗老人帶回了各地的族譜,興致勃勃地尋根問底,新會崔氏從其它的崔氏族譜中,找到了自己的祖先。

            根據族譜顯示,南宋名臣崔與之雖僅有一子,但其后人擴散至新會、博羅、陽春、南海、新興、東莞、九江、鶴山等地。新會崔氏僅崔嘉亨村一脈,可證崔世安所屬的新會崔氏為崔與之后人。

            威德清風跨映一代

            崔與之(一一五八至一二三九年),字正子,號菊坡,廣東增城中新坑背崔屋村人。他在南宋紹熙四年(一一九三年)中進士,成為廣東由太學取士的第一人。其開創(chuàng)的“菊坡學派”是嶺南歷史上第一個學術流派。

            崔與之為官四十七年,在宋光宗、寧宗、理宋三朝歷任縣、州、府、路、中樞各級職官。晚年先后被任命為禮部尚書、史部尚書、參知政事、右丞相兼樞密使,皆懇辭,居廣州,史書稱其“輕舟出峽,翩然歸里。”他臨終時還上疏皇帝勤謹“握君子、小人消長之機,而辨之在早;審中國外夷盛衰之勢,而防于未然”,囑家人“不許作佛事,子侄俱不得求官肓”。

            崔與之完美地實現了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勤于政事,關心民瘼,清正廉潔,淡泊名利,激流勇退,與張九齡合稱“二獻”。文天祥贊譽他“威德清風,跨映一代”。

            族譜毀祖先難追溯

            崔與之開創(chuàng)“雅健”為宗旨的嶺南詞風,對后世嶺南詞人影響很大。南宋后期的李昂英、陳紀等人,便是這種“雅健”詞風的直接繼承者。其《水調歌頭》中名句“烽火平安夜,歸夢繞家山”,足見“思家情深,報國意切”的愛國愛鄉(xiāng)情懷。毛澤東就曾手書這首《水調歌頭》,原件現存廣州博物館。

            廣東有很多與崔與之有關的歷史文物古跡:增城鳳凰山上的菊坡亭與菊坡書院、崔與之墓,廣州朝天路西側的崔府街內,曾有一座崔與之故居(現已拆掉),白云山蒲澗寺里有“清獻祠”,祠內懸掛崔與之著彩服衣冠畫像,海珠區(qū)漱珠崗純陽觀內也有“崔菊坡祠”。

            年逾七十的老教師崔廣興證實,小時候的崔嘉亨村里的祠堂外還有一尊崔與之塑像。曾有人愿意出資五千元人民幣(當時屬天價)買下塑像,可惜最后塑像還是被徹底破壞。加上族譜被毀,如今新會崔氏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名門之后。

            澳門崔氏修葺宗祠

            崔嘉亨村“長老”級人物崔基榮說,當年由澳門崔氏家族修葺的養(yǎng)善崔公祠,村民曾與崔德祺商量祠堂中以何人作為祖先畫像,首先想到就是崔與之,后經研究崔氏出自姜姓,應為姜子牙后代,才掛了姜子牙像。

          【編輯:李娜
            ----- 港澳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