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下午,錢老家中的靈堂里,被稱為錢老“四大弟子”的孔祥言、朱毅麟、李頤黎、褚桂柏在錢老遺像前深深地鞠了三個躬。作為空間技術領域的知名專家,40多年前,他們組成“四人小組”,由錢學森耳提面命,親自指導他們進行我國早期衛(wèi)星技術和空間技術發(fā)展的探索研究。1963年至1964年,他們是接近錢老最多的人,這一段歷史至今還鮮為人知。
錢學森建議上海機電院選派4名年輕人,由他親自指導,開展人造衛(wèi)星研究設計的先期準備工作
1958年,毛澤東主席發(fā)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的號召。
1962年,中國研制并發(fā)射了中近程火箭。運載火箭是發(fā)展人造衛(wèi)星的基礎。錢學森高瞻遠矚地認為,應盡早為發(fā)展人造衛(wèi)星做一些先期準備工作。首先必須培養(yǎng)少數技術帶頭人。
1963年1月,國務院決定將上海機電設計院劃歸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建制。錢學森建議上海機電設計院選派4名年輕技術人員到國防部五院來,由他親自指導,開展人造衛(wèi)星研究設計的先期準備工作。
上海機電設計院派出了孔祥言、朱毅麟、李頤黎和褚桂柏4位年輕人,組成研究小組赴京。
褚桂柏回憶說:“1963年春節(jié)一過,我們四個人一月份來到北京。錢學森一看四個人的檔案,笑瞇瞇地跟我說:我和你是同行。因為我是交大機車班的,錢學森在交大讀書時也在這個系。我本來見這么有名的大科學家挺緊張的,這一說一笑,就不太緊張了!
錢學森親切地告訴他們,將在一年或稍多一點的時間內由他親自指導,任務是收集和學習國外人造衛(wèi)星和其他航天器的技術資料,跟蹤國外宇航技術的發(fā)展動向,在此基礎上編制我國衛(wèi)星和空間技術的發(fā)展規(guī)劃。錢學森特別吩咐后勤部門為他們創(chuàng)造較好的吃住條件。
錢學森在繁忙的領導工作中,每星期召見“四人小組”一次,從未中斷過,每次大約2—3.5小時,先由組長孔祥言為主匯報一周來工作的情況,包括收集到的參考資料的名稱、大致內容、學習情況、遇到的困難和下一步打算。然后告訴他們怎樣學習和分析參考資料,并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學,加深理解。他特別強調,對國外的資料要獨立思考,善于分析,千萬不要人云亦云。
為了引導“四人小組”盡快步入衛(wèi)星這一尖端科技的殿堂,錢學森采取了多種方式培養(yǎng)他們
首先,收集和研究國外資料,跟蹤美蘇等國的發(fā)展動向。
在錢學森的精心安排下,“四人小組”每周用一半的時間到國防部五院情報所上班,收集、學習火箭、衛(wèi)星和其他航天器的參考資料。情報所為他們提供了專用辦公室,還派該所研究人員幫助他們從該所的圖書館和資料室查找和借閱資料。
其次,參與講授《星際航行概論》課。
“星際航行”、“宇宙航行”和“空間飛行”等名詞,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根據錢老的倡議,后來都統(tǒng)一改稱為“航天”。
從1961年起,錢學森為中國科技大學學生開設《星際航行概論》課。第一期是他親自授課,于1961年9月18日在中關村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的大階梯教室開課。來聽課的人非常多,包括58、59級兩年級三個專業(yè)的學生,還有力學所的一些專家、學者。由于座位有限,不少人自帶凳子、馬扎來聽課。
當時沒有教材,由力學所的雷見輝、喻顯果二人記錄、整理錢學森講授的內容,然后印發(fā)講義給科大同學。課講完了,把錢學森的講稿和記錄稿綜合起來,就匯總成《星際航行概論》,1963年2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朱毅麟回憶說,迄今,在我國的正式出版物中,還沒有一本航天技術概論的書,在理論高度和技術深度上能出其右者。
為了使他們把課講好,錢學森和他們一章一章地討論。在他們講課的半年左右時間里,錢學森在每星期例行接見“四人小組”的時候都要聽他們匯報講課的情況;對于四個人提出的疑難問題,他都給予認真的解答。
朱毅麟回憶說,如果說,收集和學習參考資料,使我們開闊眼界,廣泛了解國外衛(wèi)星和空間技術的發(fā)展動態(tài),那么講授《星際航行概論》課,使我們大大加深了對有關星際航行和航天器技術知識的理解。
其他培養(yǎng)方式還有:擔任星際航行座談會的秘書,了解科學院和國防部五院研制、發(fā)射衛(wèi)星的能力,為報刊撰寫科普文章,代替錢學森給青少年寫回信等。
錢學森曾親自帶著他們到地處北京南郊的國防部五院一分院(現在的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總裝車間參觀火箭總裝,到西南郊的試驗站觀看火箭發(fā)動機熱試車。
經過錢學森的刻意磨練,“四人小組”初步掌握了星際航行和衛(wèi)星設計的基本知識,在1963年秋完成了一個比較粗略的《中國1964—1973年空間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草案)》。這也許是我國航天發(fā)展史上最早的空間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草案。
1964年5月間,在錢學森的推動下,上海機電設計院以“四人小組”為骨干,成立了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衛(wèi)星總體研究設計室——第七研究室。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終于在1965年5月完成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方案設想》。為開展衛(wèi)星研制工作培養(yǎng)了骨干隊伍,積累了經驗,打下了技術基礎。
他們曾給錢老起代號“化學系”
錢學森給熟人寫信,簽名比較潦草,“錢”字特別像“化”,“學”字一般不走樣,“森”字像“系”。有時候他給四個人寫一個字條,或批示文件,他們一看,會心地笑了:“這不是化學系嘛”。所以平常四個人都管他叫“化學系”,這樣也可以保密(那時候錢學森的名字在很多場合是保密的)。如果他們平常在街上說到錢學森,不能說是跟他在一起工作和生活,只能互相遞個眼色,說“化學系”如何如何。
孔祥言回憶說,全國星際航行(座談會)委員會,錢老是主任委員,與會的都是科學界的頂尖人物,像趙九章、竺可楨、談家楨等。故第一次參加會,又是作為座談會秘書,我們幾個誰也不敢發(fā)言。聽楊(南生)副院長說,后來錢老問楊,你們院里來的人是不是都這樣?要積極發(fā)言。這是錢老唯一的一次批評我們。錢老對我們要求很高,希望盡快成才。
科普文章怎么寫?李頤黎回憶說,錢老給了我們很多指示。比如他說:你們要講“阿波羅飛船”、“土星五號”運載火箭有多大,你們不要說長是一百多少米,你們要說有多少層樓房這么高;推進劑呢,比如說四百噸,不要說四百噸,人家沒概念,你說用解放牌卡車,要一百輛解放牌卡車才能裝這么多推進劑。他給我們舉了很具體的例子,寫科普文章要通俗化,讓人能有直觀的概念,吸引讀者去學習。他還指導說,社會上有一些人不了解具體的技術情況,要重點宣傳搞火箭、衛(wèi)星是很偉大的工程,但也是非常艱巨的工程,要把難度寫出來。我們基本上貫徹了他的思想。
有一次有人想發(fā)明類似“永動機”的機電裝置,錢學森說:有科學探索是好的,但是有些人老想發(fā)明永動機。從科學原理講是不可能的。能量只能互相轉化,不可能憑空產生,你們要從這方面給他們講解清楚。
如果說四人小組是我國早期研制衛(wèi)星探索的種子,錢老就是這些種子的培育者、播撒者
1965年8月中央專委第13次會議原則批準了中國科學院負責研制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按照上級指示,七室完成了衛(wèi)星運載火箭第三級固體火箭的總體方案設計。1966年到1969年間,七室又完成了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wèi)星的方案設計,經國防科委批準,于1969年9月11日召開了全國有關單位參加的返回式衛(wèi)星方案論證會。
在錢學森的指導、培養(yǎng)和推動下形成了以“四人小組”為骨干的第七研究室(衛(wèi)星和飛船研究室),以七室為主的這支衛(wèi)星研究設計隊伍,成為我國后來研制各種應用衛(wèi)星的主力軍。
人們感嘆:“如果說四人小組是我國早期研制衛(wèi)星探索的種子,錢老就是這些種子的培育者、播撒者!
本報記者 呂賢如
本報通訊員 石磊 王春河 陳中青 張宏顯(“錢學森與中國航天”課題組成員)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