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一支筆、政治秘書——胡喬木
胡喬木,1912年出生于江蘇鹽城,原名胡鼎新,筆名喬木,北喬。胡喬木由于其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文字修養(yǎng)為毛澤東所重視,他以淵博的學識、深邃的思想和優(yōu)美的文辭獲得了黨內(nèi)外享有盛名的學者和章辭家的稱號。胡喬木于1941年擔任了毛澤東的政治秘書,并成為中央重要的筆桿子,他先后協(xié)助編選了《六大以來》、《六大以前》、《兩條路線》等重要黨史材料,并參與起草了《關(guān)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等文件。
1945年8月胡喬木隨同毛澤東來到重慶參加國共談判,就在此時發(fā)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他的同鄉(xiāng)、同學喬冠華此時也在重慶,老友相見甚歡,此時的喬冠華也是個筆桿子,發(fā)表文章也使用“喬木”作筆名,而胡喬木當時也正使用這個名字,兩個“喬木”聚集在一起,他們發(fā)文章時叫人搞不清到底是哪一個“喬木”。
喬冠華曾經(jīng)到德國土賓根大學哲學系進修,獲得了博士學位,回國后在《時事晚報》工作,撰寫時事評論,就是此時他給自己起了筆名——喬木,當時他并不知道老同學胡鼎新進入延安并且也取名字叫“喬木”,好在一個“喬木”在香港,一個“喬木”在延安,距離遙遠,倒也不相干,不過也曾鬧過小小的笑話:正在白區(qū)工作的胡喬木的妹妹方銘,看到香港報紙刊登“喬木”文章,便以為哥哥在香港,并且還給哥哥寫了信寄過去,但是這封信竟送到了喬冠華的手中!
這么一來人們漸漸發(fā)現(xiàn)有兩個“喬木”,于是稱延安這個為“北喬”,稱重慶那個為“南喬”,而眼下兩個喬木竟然相聚在一起這就“麻煩”了,有人要他們其中一個更改名字,但是兩個人都喜歡“喬木”這個名字,都不愿改動:“南喬”以為,他本姓喬,用“喬木”筆名,順理成章;而“北喬”呢,他連妻子的名字谷羽都出自同一典故,怎能再改用原名胡鼎新呢?于是便有了毛澤東為“二喬”斷名這一趣聞。那天大家在毛澤東那里談起了“南喬”和“北喬”的事,一致請毛澤東作出評判,經(jīng)毛澤東一問后知道,是胡喬木先用“喬木”這個名字,而“南喬”喬冠華真姓姓喬,“北喬”的真姓姓胡,于是毛澤東提出一個建議,“北喬”在名字之前加個“胡”字,南喬則仍用喬木原名,從此兩喬之間便有了區(qū)別,而“胡喬木”的大名也隨著時局的發(fā)展而為全國人民所熟知。
建國后胡喬木曾擔任中共中央機關(guān)報《人民日報》社社長、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以及新華通訊社社長等職,參與編輯了《毛澤東選集》,正是由于他的這些豐富經(jīng)驗和編寫經(jīng)歷使他對中共黨史達到了爛熟于胸的地步。1951年6月,胡喬木起草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三十年》,毛澤東指示以胡喬木的名義發(fā)表,這由此而成為胡喬木的代表作。
1956年的一天,剛剛從起草中共八大文件的忙碌中透過一口氣來的胡喬木又陷入新的忙碌之中,毛澤東給他一個重大的任務:寫一篇批駁赫魯曉夫的大文章!事情源于蘇共二十大中蘇兩黨的分歧,胡喬木奉命起草了《再論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歷史經(jīng)驗》,該文發(fā)表以后一時間內(nèi)震撼國內(nèi)外,毛澤東不止一次地稱贊過“再論”,這再次顯示出胡喬木深厚的理論功底,這篇文章也成為胡喬木一生筆耕的巔峰之作。這時的他,不僅僅是“中共中央一支筆”,他已經(jīng)是“中共中央大手筆”了。
毛澤東曾說胡喬木是“一介書生”,這話倒頗為合適,雖說胡喬木高官多年,但是他依然書生意氣,書生作風。
“文革”期間,胡喬木懷著深深的失落感離開了中南海并多次受到批斗。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后,胡喬木隨著鄧小平的復出而復出,并為撥亂反正糾正“左”傾錯誤而努力。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他為恢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而努力,之后又積極推動《關(guān)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重大歷史問題的決議》的發(fā)起、編寫工作。他以高度的責任感對正確評價毛澤東肯定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付出了巨大心血,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