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萬億國貨優(yōu)先遭西方媒體質疑 專家:符合WTO原則——中新網(wǎng)

精品国产AⅤ一二三四区,欧美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在线a亚洲v天堂网,色婷婷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經濟新聞
            4萬億國貨優(yōu)先遭西方媒體質疑 專家:符合WTO原則
          2009年06月19日 14:58 來源:人民網(wǎng)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近日,包括發(fā)改委在內的中國九部委聯(lián)合發(fā)文,要求在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的招標中優(yōu)先采購國貨。消息傳出后,這個被國外媒體稱為“買國貨”的條款遭到西方媒體的“圍攻”,指責中國搞貿易保護主義的聲音一下子大起來,然而一名熟悉WTO貿易規(guī)則的專家17日對記者表示,中國政府的政策是對國貨遭受歧視的一種糾正,符合WTO“無歧視”的公平原則。

            外媒指中國搞貿易保護主義

            英國《金融時報》17日報道稱,中國出臺“買國貨”的政策必將會引發(fā)與貿易伙伴之間的緊張關系,而且加劇世界范圍內的貿易保護主義情緒!栋拇罄麃喨藞蟆17日以“中國‘購買國貨’條款打擊經濟復蘇”為題發(fā)表評論文章稱,中國政府的保護主義舉動,將會搞亂全球經濟恢復步伐!度A爾街日報》17日援引中國美國商會主席華金的話稱,“中國已傾向于貿易保護主義”。

            對此,歐盟委員會17日表示正設法“調查清楚”。歐盟委員會發(fā)言人阿馬德烏·阿爾塔法赫在布魯塞爾對記者說:“我們將繼續(xù)非常密切地關注這起事件的發(fā)展,當然也會設法進一步調查清楚中國的政策!

            專家稱外媒誤讀中國政策

            針對外媒的尖銳批評,中國WTO研究會常務理事何偉文對記者表示,這個所謂的“買國貨”條款事實上并非對外國貨的限制和歧視,恰恰相反,在中國遭受非國民待遇的正是中國貨。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趙萍也對記者表示,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觀念是洋貨優(yōu)于國貨,這也造成了國貨在國內反而遭受非國民待遇的窘境。九部委的政策是對這一現(xiàn)象的糾正,無論金融危機有沒有發(fā)生,中國都會這樣做,和貿易保護主義沒有關系。

            完全符合WTO原則

            中國WTO研究會常務理事何偉文也表示,國外媒體稱中國搞貿易保護主義顯然是對九部委條文的一種誤讀。早在今年2月份,商務部就明確表示,中國不會步美“買美國貨”的后塵,決不搞“買中國貨”。中國的行為是對國貨在國內遭受歧視討回一個公道,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這完全符合WTO“無歧視”和“國民待遇”原則。

            【專家訪談】

            一個國家的政府采購 理應體現(xiàn)公共政策取向

            國家發(fā)改委專家表示,政府采購優(yōu)先采用國貨是國際慣例。即使在美國化程度很高的聯(lián)想電腦,也被美國政府排除在采購清單之外。

            政府采購應該遵循什么樣的價值取向,在寶馬事件中,成為公共質詢的焦點!墩少彿ā菲鸩菪〗M成員、清華大學教授于安說,從法律角度講,政府采購中所有的供應商都有平等的競爭權,如果寶馬和奔馳符合條件,在招投標方面沒有法律問題,就沒有理由歧視它。

            但于安同時認為,政府采購一方面要保持商業(yè)取向,保證公平競爭;另一方面還要有公共政策的取向,如保護自主品牌和倡導環(huán)保等等。1999年中央就明確提出,黨政機關車輛配備要堅持使用國產汽車的原則,要與國家經濟發(fā)展水平、資金承受能力相適應。

            一位關注此事的普通公民說,政府采購從來都不僅僅是為公務員系統(tǒng)提供服務和保障,從來都兼有“社會屬性”和導向作用。這個導向很重要,連自己的政府都不愿意使用國內自主品牌汽車,還有多少老百姓會選擇?此外,有專家表示,“既然這4萬億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拉動內需,那首選國貨是毋庸質疑的,那才是對得起國家,對得起百姓的‘政府采購’項目。”人民網(wǎng)調查顯示,97%的民眾支持政府采購國貨。(綜合新華社、法制晚報等 來源:四川新聞網(wǎng))

          【編輯:楊威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