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成本上升 漲薪會不會影響中國吸引外資?——中新網

精品国产AⅤ一二三四区,欧美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在线a亚洲v天堂网,色婷婷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經濟新聞

          勞動力成本上升 漲薪會不會影響中國吸引外資?

          2010年09月07日 08:2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去年以來,中國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出現了“用工荒”,并引發(fā)了職工工資大幅上揚。今年以來,以東部地區(qū)企業(yè)加薪和中西部地區(qū)政府上調最低工資標準為標志,勞動力成本上升的“信號”不斷閃現。

            面對這一新的經濟現象,人們不禁要問:中國廉價的勞動力競爭優(yōu)勢還能持續(xù)多久?勞動力成本上升會不會影響中國吸引外資?

            首先,我們應該理性地認識到,今年以來的“漲薪潮”既是中國勞動力結構變化、中國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也是補歷史的欠賬。以珠三角地區(qū)為例,那里的國內生產總值長期維持10%以上的增長率,企業(yè)利潤實現快速增長,但勞動者工資上升的幅度相當小,基本沒有增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為全世界貢獻了物美價廉的產品,而留給自己的,卻是十幾年不變的工資待遇和日漸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持續(xù)的。

            其次,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對于中國經濟影響深遠,是一把“雙刃劍”。從短期來看,工資的上升將直接影響企業(yè)的盈利空間,這對于僅靠廉價勞動力成本競爭的代工企業(yè)來說尤甚。但從長遠看,勞動力成本上升則有助于中國經濟結構和產業(yè)結構的調整,降低經濟增長對低級出口和外國投資的過分依賴,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擴大消費、拉動內需,為老百姓帶來更多福祉。

            第三,盡管勞動力成本在快速上升,但中國勞動力成本在全球范圍仍具有競爭力。據日本通商白皮書發(fā)布的數據顯示,目前亞洲國家和地區(qū)平均勞動力成本在產品中所占的比例為4%,而中國則為3.5%。這說明盡管中國勞動力成本在快速上漲,但從亞洲的整體水平上來看依然處于較低的位置,且大大低于發(fā)達國家的日本以及韓國、新加坡。另外,中國還有約1.5億剩余勞動力,可隨時進入勞動力市場,在未來10年,中國仍很難出現“劉易斯拐點”,人口紅利仍然具有很大潛力。

            第四,在投資環(huán)境評價中,勞動力成本只是投資成本中的一部分。一項針對全球數百家跨國企業(yè)的問卷調查反饋表明,吸引跨國企業(yè)投資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是市場機會、政治風險和法律環(huán)境。工資水平排在第五,與工資水平重要性相近的是勞資關系和稅收優(yōu)惠。另一項針對1500家在華外資企業(yè)的調查顯示,為抵消沿海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大多數外資企業(yè)仍然選擇繼續(xù)向中國內地進行產業(yè)轉移。顯而易見,中國在市場的機會、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區(qū)域發(fā)展的空間、經濟成長性、產業(yè)配套、勞動力素質、政治風險和政策法律環(huán)境等方面具有整體綜合競爭優(yōu)勢。在綜合優(yōu)勢沒有下降的前提下,工人薪資的適當上漲并不會導致外商投資明顯下降。據商務部外資快報統(tǒng)計,今年1-7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83.54億美元,同比增長20.65%。

            盡管如此,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國要保持吸引外資的綜合競爭優(yōu)勢,還需要今后不斷的努力,進一步提高政府對外商投資企業(yè)的引導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宏觀經濟要素質量,擴大市場開放度,不斷提高勞動力素質,以創(chuàng)造更加開放、更加優(yōu)化的投資環(huán)境。(石建勛 本報特約評論員、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參與互動(0)
          【編輯:李瑾】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