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要走多遠?96%受訪者稱中國還不是汽車強國——中新網

精品国产AⅤ一二三四区,欧美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在线a亚洲v天堂网,色婷婷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汽車新聞
            還要走多遠?96%受訪者稱中國還不是汽車強國
          2010年03月11日 09:59 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盡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曾讓國人欣喜不已,但這并沒有沖昏大家的頭腦,近期,某知名汽車網站調查顯示,高達96%的受訪者認為,中國還不是汽車強國。值得欣慰的是,超過71%的人認為,中國能夠成為汽車強國。在調查中,受訪者普遍認為,自主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2~3個世界知名的汽車品牌是成為汽車強國的標志。

            這個結果,與專家的說法不謀而合。近日,全國人大代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苗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認為要成為世界汽車強國應該具備三個標志條件:一是要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世界知名的世界企業(yè)和品牌;二是要學會利用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并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定的份額;三是掌握核心技術和新技術的發(fā)展趨勢,支撐和引領世界汽車產品的技術進步,并在這一過程中,培育起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

            苗圩代表認為,中國目前已經開始由世界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邁進。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應發(fā)揮引導作用,推動汽車產業(yè)的兼并重組,最終形成若干個像豐田、大眾和通用汽車那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企業(yè)集團。此外,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向高端發(fā)力等,也都被看作是中國走向汽車強國的有效途徑。

            “要成為汽車強國,最重要的是要有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認為,汽車強國的標志是不僅要成為消費大國,同時也要成為研發(fā)大國,汽車品牌在世界上能夠得到尊重。“中國在人才培養(yǎng)、研發(fā)能力、汽車的品牌培養(yǎng),以及走出國門參與世界汽車市場競爭這些方面,都還有很大的差距,還需要20~30年的時間!

            在過去的一年里,吉利這個中國民營汽車企業(yè)因為收購沃爾沃被全世界所認知。同時,吉利順利完成戰(zhàn)略轉型,三大品牌布局成功,產品線向高端突圍。全球鷹車型熊貓更是在C-NCAP碰撞試驗中獲得五星安全評價,成為首款獲得五星的自主車型。苗圩代表認為,吉利經驗的根本是堅持自主創(chuàng)新,堅持塑造品牌,用產品換市場,用市場換時間。“吉利經驗將激勵中國汽車工業(yè)由大到強轉變。”

            在草根崛起的同時,上汽、一汽和東風等國有汽車集團也不甘落后,紛紛發(fā)力自主品牌。功夫不負有心人,奔騰、榮威和風神等品牌在2009年得到消費者的認同,實現銷量與利潤雙豐收。可以說,正是自主品牌企業(yè)在過去一年的良好表現,讓中國汽車的強國之路不再遙遠。

            “只要有合適的發(fā)展戰(zhàn)略、產業(yè)政策和規(guī)劃,只需十年,中國就能在強國圈子里立足!比珖舜蟠、江淮汽車集團董事長左延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自主轎車品牌占據市場份額超過70%,才能稱為汽車強國。“你看看韓國才發(fā)展了多少年?但是,如果沒有清晰的戰(zhàn)略,政策和規(guī)劃不能與戰(zhàn)略目標相匹配的話,那就不是時間的問題了,可能要不了多長時間就淪為代工廠了!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在議案中指出,雖然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成為世界第一,但合資品牌依舊是主導,“中國車”品牌尚未打響。“中國車”品牌競爭力的弱勢地位,與世界第一大市場形成鮮明的對照。她建議,現階段是提出、打造并打響“中國車”概念的關鍵時期,國家應提升到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予以重視!皣覒M一步加大和落實自主品牌政府采購政策,同時設定‘中國車’國內市場目標,每年增幅10%,直至達到70%占有率!

            事實上,綜觀德國、美國、日本等汽車強國,都有遍及全球的知名汽車品牌,而且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零部件供應體系完整且有競爭力等。而這些,正是中國汽車努力的方向?梢哉f,打造汽車強國,是今年兩會汽車代表和委員們最關心的話題之一。這也說明,中國汽車已經進入轉折的關鍵時期,只要把握好機會,國家、企業(yè)與民眾協同努力,這一目標就有可能提前實現。

            ----- 汽車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